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血液科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科室,拥有医疗,护理,技术人员23人,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1人,辅教技术人员3人,护理人员与消化科共同一个护理单元共12人,其中已毕业博士1人,硕士4人。现有床位20张,无菌层流病房2间。主要进行各种类型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各种类型贫血的诊治,1995年开展了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淋巴瘤, 率先在我省开展了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李殿青担任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血液分会副主任委员,省抗癌协会副主任委员;张伟华担任中华医学会山西省血液分会委员,省抗癌协会委员;张秀莲担任省抗癌协会委员。血液科主任:张伟华,女,45岁,教授,血液科主任。1982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医学系,1989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机制以及急性白血病高白细胞发生机制方面的研究。研究方向及动态: 1、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从80年代起率先在省内开展了胎肝输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80年代中期研究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T淋巴细胞亚群及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从而对T淋巴细胞亚群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90年代中期研究 ...(查看科室全部简介) 了雄激素及其受体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2001年起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Th1和Th2细胞以及活化T淋巴细胞及其某些相应的细胞因子进行了研究。 2、出凝血疾病的研究。80年代初率先在省内开展了血小板抗体以及蛋白C和蛋白S的测定及研究,90年代中期开展了D-二聚体的研究,以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核细胞质与量的观察。90年代末开展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选择素的研究。 3、急性白血病的研究。80年代初开展了对急性白血病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90年代开始对急性白血病中枢神经浸润进行了研究,2000年开始对急性白血病高白细胞发生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 科研项目及论文:完成及正承担省级科研项目5项,近年来共发表论文近50篇 , 其中国家级20篇。 其中,省级科研项目,银屑病合并白血病的临床与基础应用研究 山西省科委组织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雄激素及其受体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山西省科委组织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共编写专著3部:《新编内科诊断治疗技术 》李殿青, 《出血病学 》张子彦, 《 血液病学 》张子彦 。研究生培养:已培养研究生20人。目前开展的新工作及检查项目:血液科自60年代建立内科临床实验室,85年建立血液研究室,95年建立血栓免疫实验室。目前开展的实验项目有贫血系列、溶血系列、骨髓象分析、组化染色、细胞遗传学、骨髓活检、融合基因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等。主要从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近年又开展白血病的免疫、基因以及粘附分子等方面的研究。近几年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病理机制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出凝血疾病的诊治,尤其采用中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结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对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特别是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有较丰富的经验 (隐藏科室简介)
该科室专家出诊情况